开云体育中国-萨摩亚球队勤血奋战,追求荣誉
在余庆东北角有一个距县城90多公里的偏僻小山村叫狮子场。那里土地贫瘠,人烟稀少,最高海拔1356米,气候环境十分恶劣,一年四季云雾缭绕,九月一过便早早的进入冬天;那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每年冬天只要气温突降路面就会结冰,车辆常会禁止通行,进出村就只能靠步行。因此,那里被当地人称为余庆的“小西藏”。
村里有一所小学,每年都在招教师却总是教师不足。考进这里的年轻教师只要三年服务基层合同期一满就总是想尽千方百计的办法从这里调走。而她,自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这里,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怨无悔地度过了32个春秋。她便是余庆县狮子场小学教师、余庆县扎根山区优秀教师徐梅。
慈爱:待学生如儿女
在32年的从教生涯中,徐老师总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生们也很尊敬她,在学生们心里她就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胜于母爱,它是折射出人性光芒和理性的爱。这种爱,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远航。”说到对学生的爱,徐老师有很深的认识。
那一年,徐老师接新班,班上有个大个子学生一上课就打瞌睡,作业也不做,发给他的本子没几天就被他撕烂了,一个多星期了连名字都懒得写,实在让人头疼。徐老师便到孩子家里进行家访,孩子的妈妈告诉她,孩子有轻微自闭症。针对这一情况,徐老师主动找孩子谈心,并耐心地向他讲学习的重要性,平时也对他特别关心一些。在徐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这个学生开始写作业了,而且写的字比班上部分学生还好,徐老师在全班表扬了他。其他学生都为此感到很惊讶,但很快便明白了老师的用心,开始主动和这个同学交往。徐老师经常抓住机会在班上表扬这个学生,同时还表扬和他一起玩耍,一起进步的其他学生。他很快融入班级大家庭,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有一次,徐老师请他起来背书,他开始有些胆怯,在座位上站了足足3分钟才开始小声的背起来,徐老师便用微笑和赞许的目光鼓励他继续。最后他竟大声的背完了最后一段,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惊奇。教室里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喜悦的笑容。此后,要求背诵的课文,他都能背诵,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成绩也一天天有了进步。
32年来,徐老师在工作中时时关心学生,处处帮助学生,用爱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人生。这样的故事究竟有多少她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是她的慈爱学生们却是不会忘的,逢年过节收到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那是常事,时不时还有学生邀她去过节。一次,一个单亲孩子竟拉着她的手说:“我没有了妈妈,现在你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关心我,我能叫你一声徐妈妈吗?”
勤奋:把学习当法宝
徐老师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开始就一直勤勤恳恳工作,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徐老师知道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业务能力才行,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勤快人。在她看来勤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备的品质,工作要勤,学习也要勤。为了能搞好教学工作她坚持晚睡早起,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辅补,不论工作多么辛苦,她总是任劳任怨,从不叫一声累,从不忘记学习充电。
白天,徐老师给学生上课、改作业,晚上便在电灯下备课和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除了散步,阅读便成了徐老师最大的爱好,而且坚持阅读的习惯她一直保持了30多年。开始参加工作时物质比较困乏,可以供徐老师阅读的书籍很少,往往买一本书会被她翻上好几遍。后来条件好了,工资也逐渐有了剩余她就坚持每年订阅书报。再后来有了电脑和互联网,徐老师开始自学电脑知识,上网查阅资料,观看国内教学名师课堂实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不转变观念真是不行,像我们这样的老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徐老师站在教室里的班班通设备前深有感触地说道,“再也不能用过去的老方法来教现在的学生了,得学着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淡薄:视荣誉为浮云
多年来徐老师一直是毕业班语文把关教师,年年勇挑毕业班任课重担,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镇前矛,在本校工作量化考核中积分长期稳居第一。她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模范履行教学职责,多次荣获“教学成绩先进奖”,并有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刊物发表或获奖。徐老师的辛勤耕耘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敬重和社会的好评,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曾先后被评为余庆县“先进青年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荣获“余庆县扎根山村优秀教师”并先后两次当选为余庆县妇女代表和余庆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面对这么多荣誉,徐老师一点也不骄傲,而是更加勤恳的工作,默默的为山村教育而付出,在她看来再多的荣誉也只不过是一片浮云,和看到自己的学生能成功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相比简直弱爆了。“这点成绩算不了什么,再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谈到取得的成绩时徐老师谦虚地说,“我将继续努力,和其他老师一起为山区的孩子们服好务,为乡村教育的明天尽一份绵薄之力。”(赵仕锐)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